蓦然回首时 灯火阑珊处--写在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建院50周年之际

       荆州花鼓,始称“地花鼓”或“沿门花鼓”。1954年定名“天沔花鼓”,1981年更名“荆州花鼓”,现又被称为湖北花鼓。有字可考的历史可溯自18世纪初。真正意义的专业表演团体在新中国之后。作为少数率先获得政府承认者之一,潜江的花鼓剧团自1956年举旗冠名,已风雨蹒跚、年届“知命”。


       解放初期,“地花鼓”涉过泥泞的“土改”之路。1964年,一曲新生的花鼓小戏<<拦花轿>>步入湖北大剧场,朱老总等革命元勋拍手称道的场景,足以让曾为遮体裹腹浪迹天涯的花鼓前辈回味一辈子。70年代初,经历“文革”“洗礼”、门可罗雀的潜江花鼓重新揭竿招兵,转向京剧祈援。果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还是异性基因的“杂交”效应——1974年,移植的京剧样板戏<<平原作战>>一举夺得全省地方戏移植剧目头魁状元。次年初,花鼓“平原”由湖北省委省府和武汉军区等党政军首脑直接统领,组成湖北省春节慰问总团,往返武汉三镇,慰问在鄂三军。潜江的“毛泽东思想文艺战士”成为全省瞩目的排头兵。旋即,花鼓选段“鱼水情深”被定为全国文艺调演首选。于是,历史便将荆州花鼓晋京为零的突破烙在了公元一千九百七十五年。


      1984年元月,花鼓人心中永恒的艺术节。


       那是一个宁静之夜,花鼓戏首台大型现代戏<<家庭公案>>的演出大蓬车,不动声色地驶入了护国寺人民剧场。此时此刻,谁也想象不出,这么一辆破敝的道具车的光临,会在华夏首都掀起一股“潜江现象”的戏曲旋风。一支“小米加步枪”的队伍,一曲“八旗”市民闻所未闻的“哟外哟”,居然在“皇城”脚下仅靠窗口零售爆满14场。若非亲临现场,实难令人置信。连续半月,每天清晨,人民剧场窗前长蛇样的购票大军,着实让见状者无不为之瞠目。此间,一位首次豪称潜江人的文坛巨星骤然凸现于世人眼前——曹禺——故里乡情——所有关乎于此的故事,自此磨墨开篇。


       那是一个洁净之夜,北京城域银装素裹,人民剧场内雀跃似舞欢腾成河,未待演出大幕合拢,七十四寿高龄的曹老简直就在千余观众的欢呼声中冲上舞台——紧握粉墨未净的家亲之手,他泪眼涟涟,孩童一般:“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你们的戏演得好……”他近乎语无伦次,泣不成声。此后,他邀约“娘家人”到家里做客;他主导首都各界座谈研讨花鼓乡音;他挥毫撰搞于报刊赞美“潜江新花”……十几个日日夜夜,十几个严冬里的火热日子:潜江人陡长了一份见识——何谓久别重逢的恋人;北京人平添了一层理解——曹禺故里并不仅仅是曹禺。


       曹禺故里曹禺戏,很快成为潜江乃至湖北的戏剧主题。1989年,<<原野>>被搬上花鼓戏舞台。次年金秋,“曹禺从艺65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首都舞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仅各类剧种改编的<<原野>>就有上海、山东、甘肃及北京等多种版本。与其说是一次戏剧盛会,不如说是一场戏剧“奥运”、高手云集之下,僻远土气的花鼓<<原野>>难令起眼尽在情理之中。然而,土里土气的花鼓“原野”却一跃而成为众家“最能接受的一个”,被盛赞来自曹禺故里的“乡间泥土更醉人!”一曲“农村版”<<原野>>被破天荒入主中南海“御演”。


       20世纪的最后1O余年,潜江的花鼓似乎有太多的开天辟地。


       1984年首获文化部嘉奖;1985年被定为湖北省重点剧团;1986年被中共湖北省委省府授予“把艺术奉献给人民的好剧团”称号;1990年,剧团负责人吴培义作为湖北省唯一的专业艺术院团管理者代表,赴京参加了全国专业艺术团体管理经验交流会,剧团再获文化部表彰;1993年,风生雨长苦大仇深的“沿门花鼓”诞生了由省委省府行文组建的省级专业团体——湖北省实验荆州花鼓剧院。


       1996年,“省花”重新锻造的花鼓戏<<原野情仇>>再度奉调晋京为全国第六次文代会演出,继而应邀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演出。从工矿到学校,从普通市民到当代大学生,直至国内外专家学者。这是一次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巡回展演,是对花鼓戏和花鼓人生态环境和综合实力的一次“统考”和检验。结果,“美食家”与普通“食客”的口味找到了契合点,最民族的即是最世界的得到了形象而直观的诠释,雅俗共赏不再是评论家笔下的“乌托邦”。<<原野情仇>>自首取湖北省戏剧创作、演出、舞美及主演等五项(全能)一等奖和“五个一工程奖”之后,又连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优秀演出奖和中国文华新剧目奖等多项国家级艺术奖励。剧中3名主演胡新中、孙世安和李春华则连环轻取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和中国文华表演奖桂冠。


       2000年,“省花”以中国文化部和人事部双重命名的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俏丽之身,吻别了20世纪的最后一个春天。


       2006——好一个五十“华诞”、“知命”大期!如果“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殊荣加身和荆州花鼓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申报成功以及首次“出口”赴德演出的载誉而归堪称“省花”政治和艺术生涯的里程碑,那么,华中师范大学花鼓艺术大学生的毕业“回家”,则宣告了花鼓剧种文化人才缺文化、知识分子欠知识的历史时代的光荣结束。一艘全新耀眼的花鼓艺术之舟,正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起锚扬帆!


       赘述累累,较中华文明之辉煌,无疑不足沧海一粟冰山一角。然而,作为一群名不见经的花鼓戏人为民族文艺事业艰难跋涉的足迹,却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