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州花鼓戏”的若干思考

作者:行者

      荆州花鼓戏,主要流行于江汉平原的地方剧种,是湖北的三大剧种(汉剧,楚剧,花鼓戏)之一,在“黄梅戏回娘家”的持续引导下,目前湖北基本奠定了“楚汉花黄”四大剧种竞相争艳的地方戏格局。

      湖北,承东启西、连贯南北,山川纵横、江湖交错,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方言片区,于此基础上地方戏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相比之下,中国大陆的省份基本都有自己的代表剧种,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浙江的越剧、湖南的花鼓戏等等,但是目前湖北的代表剧种基本无法形成共识,因此便有了“楚汉花黄”共生共处、花开竞艳的特殊局面。

      四大剧种,能够绝处逢生,能够浴火重生,能够强者自强,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或因历史渊源,或因区位优势,或因政策扶持,其中花鼓戏的状况,民间的呵护尤甚,盛强弱衰的跌宕起伏更是与江汉平原群体的整体变迁息息相关。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让她始终在农村繁衍繁荣,影响力在农村经久流传飘散悠远。花鼓戏融入到了老百姓,也是老百姓让她历经沧海桑田走到如今,让她不断突破着发挥着来自民间的声音!

      1.荆州花鼓戏的名称

      当今中国,花鼓戏的种类很多,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陕西等省份都有分布,很多剧种的前身也是花鼓戏,比如楚剧、锡剧、沪剧、扬剧以及湖北新诞生的郧剧,包括衍变而生的黄梅戏、花灯戏、采茶戏,可以讲花鼓系统是戏剧的最大剧种,系统最庞杂、影响和流传范围最广。

      花鼓戏的大家庭里,部分成功建立起剧的称呼,这些剧种名称独立了出来,形成了较好的识别性,有利于传承和发挥影响力。相比,沿袭传统称谓的花鼓戏,多以地名附加,冗长繁杂,因行政区划牵生诸多尴尬和矛盾,形成剧种彼此严重的内耗。早年间,湖南花鼓戏的整体打包使之名噪一时,声动海内外,不得不说是一次成功的营销。相比之下,荆州花鼓戏的名称之路颇为坎坷,名称的统一一直是剧种发展的症结,提起这样的一段故事,扼腕叹息,徒然惆怅。这也是诸多戏迷朋友和戏剧演员、文化专家的心头之痛,其中交织的历史和现实,感情和渊源,不由得感叹生活的诡谲和世事的复杂!

      最初的花鼓子,1954年有了正式的名称天沔花鼓戏,随着影响扩大到原荆州地区(江汉平原),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荆州花鼓戏也是目前大多数承认的剧种名,伴随着荆州地区解体,荆门、仙桃、天门、潜江自立门户,花鼓戏的剧种名开始出现严重危机,各个县市经常放弃规定的剧种名,各行其是。然而出现转折点的是,荆门市推出的现代花鼓戏《十二月等郎》,轰动全国,实现了花鼓戏艺术的诸多突破,更特别的是,一个新的剧种名开始出现,这就是湖北花鼓戏!对比荆州花鼓戏剧名,湖北花鼓戏的这个概念越来越受到开明人士的接受和欢迎,认为这将最大程度团结江汉平原各大花鼓院团,更大力度去传承和弘扬花鼓艺术!然而现状是,无论是院团自身、媒体宣传,还是戏迷交流、外地观众,给出的名称有诸如沔阳花鼓戏,天门花鼓戏,潜江花鼓戏,荆门花鼓戏,荆州花鼓戏等等,名称之多之乱不忍直视。即便当下剧种的影响力依然在扩大,即便不断有年轻群体欣赏并接触花鼓,即便有外地朋友盛赞和陶醉这个剧种的声腔方言,然而分裂的剧种名称从没有消停,一个名正言顺广为人知的剧种名没有确立,剧种自身的形象大打折扣,剧种的品牌效应抵扣抵消,剧种的影响价值微乎其微,成长繁荣的天空是一片雾霾,这实在让人着急和惋惜!

      从无名到有名,从有名到改名,再从改名到换名,结果却是花开富贵,各表一枝!严重的分裂和互相的扯皮,极大的损害了剧种的品牌和形象,对于推进剧种的传播阻碍深远!

      曾经为这个剧种名费思不少,戏迷朋友也经常吵吵闹闹,一谈论这件事,必然引的喋喋不休,轩然大波!曾经也设想过剧种的名称,奢望局面转好,比如“荆剧”,自认为是比较合适的,“荆”与“楚”同义,同为荆楚大地代表,江汉平原本是荆楚腹地与核心,“楚”为楚剧所用,“荆”字代表最为符合,“剧”的称呼益于剧种独立出来,深陷花鼓戏的一切纷争可以休止,所谓快刀斩乱麻,与其身陷囹圄,不如开天辟地,来一次脱胎换骨,来一番彰显特色。郧剧的新创,来自郧阳花鼓戏的蜕变,彰显了远见和智慧,可以吸收借鉴。但是,这一称呼,也有一些问题,譬如和通行全国的皮黄剧种京剧同音,另外失去原有通俗的称呼一段时间上无法为旧有的群体接受。当然,越剧与粤剧也是同音,即便没有这个先例,同音的问题也没有必要刻意夸大,毕竟这本是臆想。“荆剧”一名的确定,会起到“一劳永逸”的效果,一战功成,一锤定乾坤,无论是保证省内荆州花鼓院团的协调统一,还是谋求省外之后的接纳、关注,获得省外的支持、承认都是很有裨益的!“剧”的称呼无疑是更高的一个层次,对于吸引更多高素质群体的介入,参与其中指导润色、修正提高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利于现代组织和群体更多的认同、支持、关注,保证剧种内部稳定,对于剧种自身的完善发展和提高扩充也将起到鞭策和激励的作用。

      目前,湖北花鼓戏的名称被主要的花鼓院团力主宣传,摒弃地方主义,从剧种前途和未来出发,毋庸置疑是需要胸怀的,应当点赞!我想,放下历史包袱,正视发展方向,本着剧种利益,名称混乱的局面应当消停。所谓的放下历史包袱,不是否认忘却历史,应当是尊重铭记历史,比如,发源地何处、方言运用、声腔规范等等,是怎样的状况就必须承认,是怎样的规律就必须遵循,将这些作为制度规范,形成权威敬畏;正式发展格局,是对目前状况而言,既然面临瓶颈,就必须解决问题,协调磋商,大局为重,以剧种利益为统筹,各自为政,只会埋没剧种价值!相反,剧种有盛名,剧团才有名声,地方才有影响!格局小是自毁,格局大是自信!

      央视播出过几期湖北花鼓戏,包括最近12月22日播放的《秦香莲》,都是以花鼓戏为名称打的标题,明眼人一看就不知晓是何处的花鼓戏,这又涉及到了花鼓戏种类繁多,涉及地域广,极易混淆,识别性差的问题,包括湖北省文化厅在省艺术节上的处理,也是如出一辙,希冀模糊的概念照顾各方感受,打擦边球和谐,艺术的传承,文化的发展,湖北花鼓戏或者荆州花鼓戏的未来却是迷茫,剧种特质削减,迷失在无法理清或难以理清关系的众多花鼓戏里,或为人做嫁衣裳,或埋名深海悄然声息。矛盾的特殊性需要发现,剧种的独特内涵不能藏匿,否则不是解决之道,也非发展之福!

      剧种的称呼,荆州花鼓戏的称呼,一直是其自身发展的死结,一直成为其成熟壮大的绊脚石,一直是影响团结抹杀影响的最大障碍,有必要对此高度重视,充分形成共识,广泛采纳,科学论证,本着剧种长远利益,襟怀坦荡,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使剧种的名称能最终确立并稳定下来,消除纷争携手同行,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2.《十二月等郎》的艺术追求和价值

      湖北(荆州)花鼓院团现有七大专业院团,其中荆门市艺术剧院是唯一的一个地级市院团,在花鼓戏群众基础并不如仙桃、天门等地深厚的条件下,毅然维系着花鼓戏发展的定力,这与剧种名称的冠名地“荆州”(荆州市区一直没有花鼓戏团体)形成鲜明对比,荆门艺术剧院锐意创新,主攻花鼓戏现代戏,推出了影响巨大的“长湖三部曲”。

      《十二月等郎》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部。这部轰动全国,影响深远的花鼓戏,实现了花鼓戏艺术众多零的突破,将花鼓戏的品质和素养提升到极高境地,将荆州花鼓戏带出沉寂落寞的处境,重塑了荆州花鼓戏的信心和形象,开启了荆州花鼓戏振兴繁荣的局面,真可谓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如今,很少有人注意到或提到。

      然而荆门艺术剧院的艰辛探索和巨大贡献,并没有得到传统花鼓戏迷的认可与支持,这部创新无处不在的现代戏,舞台、导演、服装、舞美、声腔、编剧、主题等等无不精细,无不苛求,无不渗透着与时俱进的思维、释放着革故鼎新的勇气!作为剧种的最显著标志,也是最具优势性的声腔,这部作品毫不留情,改革尤甚。传统高腔不在运用,而是选择了融入花腔的新高腔,剧目的抒情叙事基本通过新高腔完成,大胆无伴奏的演唱方式,不拘传统章法的散文诗般的字句处理,如此种种的变动,在失去锣鼓伴奏,丢掉“哟喂哟”无字腔后只认为同歌剧如出一辙。

      《十二月等郎》艺术上的成功,大家都认为是主题的选择和思维的创新上。对“三农”立意,刻画农村留守,主题深刻不言自明,这种捕捉到社会深处的痛,牵连着改革转型中社会、精神、信仰的酸辛与危机。整部戏剧借助散文诗的形式清新描述,不偏不倚展现,情感和故事一切流露的真实,或伤感或绝望或喜悦或坚韧或释然,不骄不躁娓娓道来,人物的情绪故事的发展水到渠成而陷入沉思。花鼓戏,在表现生活特别是农村生活上非常的有默契,水乳交融的画面和情感让这部戏自然素朴,意蕴悠长!或许未来湖北花鼓戏(荆州花鼓戏)的创作上可以对农村题材再做挖掘!

      创新,给了这部戏光彩。导演手法沉稳内敛,情景交融,气势磅礴、浑然天成,始终散放出浓厚的情绪于舞台;舞台调度干净利落、自由和谐,平原、决堤、鱼塘、建筑工地等等宏大的场面悉数融入舞台,并不突兀,飞鸟、荷花、渔网、废电视、斗笠、渔船、头巾、马灯等等无不应情应景,运用的无可挑剔,很见主创人员的生活见地和艺术追求;舞美动作取自生活,睡眠中翻来覆去的思念、由远及近的影子像、远挑灯笼望归的步步跟进、斗笠舞、投票舞、喂鱼舞、读信舞等等也很有可信度,细节里渗透出故事和思想,亲切熟悉、回味无穷;语言,沿袭着江汉平原民间的语调语汇,把江汉地区的方言的音乐性完美呈现,“吃饭哒”、“来哒”、“嚼蛆”这些典型的湖北话,轻轻一点也让人会心一笑;作为戏曲核心的唱腔,这部剧改革很大,论现代题材戏,个人认为改革必须进行,特别是无伴奏的演唱方式值得推崇,锣鼓是传统,也是戏曲音乐的根本,但是必须顺势而为,辩证对待,符合题材要求,符合人物情感;主腔的改革,在这部剧里尤为明细,歌剧花腔的大量吸收,直接让传统的花鼓受众无法接受,一方面,可以想见主创人员的创新发展的意识,若从此角度,应当将这样的改革视作一种发展和提高,或者更确切点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可以理解花鼓戏群体的感受,剧中的声腔改革迈得步子很大,大段大段的唱段,大胆而严谨,又分明突兀甚至陌生。这其中是否可以折中一点,如此或许就完美。

      《十二月等郎》这部现代花鼓戏,固然是大投资大手笔,但做到了思想的深邃、对社会的关注、精致唯美的细节,给现代戏超越时空的灵魂和诗文般的节奏和韵致,可以说是花鼓戏的一次提档升级,就中国现代戏也是标志性的作品!

      3.荆州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是戏曲的生命根基,也是戏曲最本质的部分;发展是戏曲的生存空间,也是戏曲最实际的诉求。

      面对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荆州花鼓戏和其他戏曲一样,存在分歧与隔阂,无论是承担传承保护的专业剧团,还是服务民间的业余团体,无论是事务主管单位,还是痴心花鼓的各年龄段戏迷,对于花鼓现阶段的剧变,想法迥异、看法不一,互相扯皮、互不买账的情况很突出。

      湖北花鼓戏(荆州花鼓戏)大专班自潜江的省院开启,相继荆门、天门、洪湖、监利、仙桃都与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开办了花鼓戏委培班,花鼓戏艺术事业薪火相传,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可喜局面!相比前辈演员,年轻的学生给人最大的感受是基本功规范、唱腔语言艺术新颖。

      戏曲是很强调基本功的,这也是评价演员素质的重要参考,而扎实的基本功也是戏曲得以规范的形象展示舞台、收获认同、赢得出彩的基础。传统演出以至现在,花鼓戏的舞美仍是显得粗糙、空乏,可以借鉴创造和完善的空间很大,单纯靠唱腔取胜无法完整。重视舞美,改进和丰富舞美,加之协调好舞台节奏,可以增加戏曲观赏性,强化人物性格情感,施展出更立体的艺术表达空间,越剧的舞美可能是戏剧中发展最好的,以行动出戏、凭舞美出色、靠水袖增辉!

      花鼓新腔新调,也在年轻学生的演出中不断涌现,说是新腔新调,其实是改变了演唱方式的原有主腔和小调。对比原有的粗犷、高亢、接地气,新的唱法科学雅致、温婉细腻,又是一番新天地。天门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最近几年演员的整体唱法清新脱俗、音律和谐,非常美妙,在表现人物性格上更加的真实,在推进情节发展上更加的流畅,在营造氛围面对受众上更加的贴近,很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要。在省会的两次演出中,《茶缘》和《醉飘香》的音乐质感确实很突出,改革的音乐收获了不少观众的心。对于这样的改革,还是有不少置疑的声音,疑问可以理解,但是花鼓戏的音乐革新完全是正确的,这理所当然是走向科学、丰富内涵的道路。传统的唱法,崭新的唱法,各有优势,各具所长,也各有不足和各有欠缺,都是花鼓戏唱腔的合理组成,应根据演员自身素质和自身条件以及剧目类型和剧目特点科学抉择合理选择,“两条腿”走路步子会更快更稳更加协调。

      传承,需要保留坚守,但不能陈规死守;发展,需要义无反顾,但也要照顾承受度,这个矛盾的过程正是社会的普遍规律,无论是专业院团还是受众群体,都应当在这个过程中包容理解,如此才是盛世之花太平之鼓!

      4.不能改变的特质

      特质,是区别亦是标识,是任何事物的根本与核心,对于戏曲而言,可以算是“身份证”,也更是灵魂和精髓!

      方言可能是最重要的特质,江汉平原的方言,有着天然的音乐性和诙谐性,也有着很好的识别性和影响力,具有易学喜学的基因和基础,这是剧种的优势所在,不可倾废!规范好花鼓戏演出的方言使用,保留好保护好地方方言对于剧种凝聚力量、守护特质、兴旺发达至关重要!一般以沔阳话(天沔方言)为基础,主腔和小调的使用就要严格发音,可以适当加入各地特有方言,但必须从剧目特点出发,杜绝滥用过度,遵循艺术的规则。遇有字句连贯、场面需要、人物表现等状况时,变音或者改用普通话应当接受,改的目的是将不应情不应景的部分过渡得自然得体。规范舞台语言,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艰辛的探索和严谨的态度,在传承和发展两大主题中精心取舍、虔诚磨合!

      传统表现手法的保留。花鼓戏源于民间,取自生活,在表现百姓故事上有着贴切真实、朴素动人的艺术魅力!简简单单的一个水袖动作、前后呼应的舞台处理、演唱中的插科打诨、唱段中人声帮腔、部分绝技绝活、保留剧目的特色片段等等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些由前辈艺术家创造和丰富起来的特质,应当视作经典元素保留传承、弘扬并拓展开来!

      这些传统表演手法,很多是认为“俗”的部分,说是“俗”,其实是真实自然、素朴天然,在呼应社会表现故事上来的更加真切更有力量!艺术需要这种涵养着人性光辉的“俗”。

      目前,花鼓戏舞台上传统剧目的改编很多,也在不断移植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在保留剧种特质和适应社会需要上徘徊犹疑、抉择艰难!个人认为,还是根据剧目特点和花鼓戏特色进行匹配,在表现百姓故事上,花鼓戏有优势有底气,对于自身的特质应当保留并强化、吸收、发展甚至创新,形成剧种应有的名片和传世之作;戏曲舞台上,才子佳人类型的题材广泛,花鼓戏也很重视移植这类剧目,服饰、妆容、唱腔都出现了很大的改变,这种借鉴越剧的服饰、妆容,注意调控气息的唱腔非常具有现代审美感受。作为特质的外延,这些补充应当鼓励,视为剧种有意义的完善和有价值的提升!

      花鼓两百年,从流浪奔波的沿门小唱,到淫戏遭禁的濒临危亡,从剧种回归的脱胎换骨,到洁净美好的难以忘怀,从繁荣复兴的五里三台,到传承发展的突围攻坚,每个时代有自己的宿命和承担。在当今这样一个急功近利、喧嚣浮躁的时代,孜孜追求的花鼓戏人定能稳住阵营、续写精彩、超越自我、实现梦想!

      来自民间,依靠百姓,一个剧种能够扎根江汉,影响湖北,主力是百姓的坚守与呵护!来自民间,服务百姓,一个剧种的生命轨迹惊人的朴实、低调,不折不扣的传导和弘扬着民族的思维,活跃着和维系着一方水土的乡音乡情!来自民间,回归百姓,她的的传承有赖群体的敬畏虔诚,她的发展需要群体的携手同行与和谐包容,她的振兴繁荣更需要我们赤诚坦荡、胸怀理想,改革创新、自信自强!